刘建国:追光30年
发布日期: 2024-07-01 02:05:35 作者: 手动半电动搬运/堆高车

  “机器人焊接不锈钢管道的电流值还要降低10安,否则仰焊位置很容易出现质量上的问题。”刘建国心不在焉地吃完晚饭后,就迫不及待地从办公室赶往300米开外的管道加工车间。

  偌大的车间里,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默默地工作。璀璨的焊花照在刘建国黝黑的脸颊上,映亮了他专注的眼眸。曾几何时,在他的手里无数次绽放过这样的焊花。如今,他把焊花盛开的“权力”移交给了智能焊接机器人。即便如此,那焊花依然是他的最爱。

  “只要有弧光在闪烁,就一定有他的身影。”在同事眼里,刘建国还是那个“追光少年”。

  刘建国,十建公司劳动模范、优秀员、高级焊接技师,国家职业(焊工)技能竞赛裁判员。1993年入职十建公司,参加工作31年来,刘建国见证了中国石化焊接技术从手工焊接到半自动焊接,从自动焊接到智能化焊接的发展之路。

  1994年6月,19岁的刘建国来到了茂名乙烯项目建设工地。乙烯装置原料罐区的4台球罐焊接,是他作为焊工遇到的第一场战斗。

  球罐焊接在乙烯项目建设中是有名的苦力活儿。刘建国刚进入球罐内部,一股“热浪”就扑面而来,近45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他身上的每一寸皮肤。在茂名长达5个月的高温季节里,刘建国以平均每天融化40公斤焊条、焊缝质量合格率99.3%的成绩,夺得了球罐焊接进度和焊接质量的双料冠军。

  “这么优秀的青年焊工,派到裂解炉焊接炉管吧”。刘建国拿着上级的调令,来到了乙烯裂解炉炉膛。一排排炉管横亘在他的眼前,在球罐里使用的粗大焊枪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氩弧焊枪。他感觉自己仿佛从一名“山东壮汉”变成了“苏州绣女”,在小心翼翼地“绣”着每一道炉管焊缝。

  经过4个月的磨炼,刘建国又成了裂解炉炉管焊接质量状元。经过他焊接的600多个炉管焊缝,全是整齐划一的“鱼鳞纹”,就像一件件艺术品。

  在此后的10年里,刘建国先后攻克了铝镁合金料仓、钛合金管道等5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。但每当看到自己那双粗壮、布满老茧的双手时,他就想,如果有一种机器能代替人工就好了,那样既能够更好的降低焊工的劳动强度,又能大大的提升焊接效率。自动化焊接的种子,已经在刘建国的心里萌发了。

  “在焊接作业时,我们的焊工极易受到焊渣的灼伤,只有实现焊接技术自动化,才能改善焊工作业环境。”刘建国说出了研发自动焊接技术的初衷。但他深知,让焊接技术迈入自动化的大门,注定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。

  2005年初,刘建国作为焊接班的班长,参与了海南炼化催化裂化装置项目建设。在海南炼化项目管道加工厂里,刘建国顶着高温领着3个徒弟,在4个月内试验了16项自动焊接技术创新方案。由于半自动焊接工艺和全自动焊接工艺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差异,刘建国的自动焊接技术创新以失败而告终。

  “流泪流汗但不能丢信心,回头咱们好好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,尽快提出解决方案”。刘建国在海南炼化项目完工后,带着徒弟们回到了十建公司焊接培训基地,接着来进行自动焊接技术创新。

  他从焊接工艺参数入手,先后攻克了自动送丝系统设定、气体保护设施设计、焊枪角度选用等40多项技术难题。其中,管道埋弧自动焊接技术首次在福建联合石化新建EO/EG(环氧乙烷/乙二醇)项目建设中成功应用。“以后,大家就不用再担心焊渣烫着胳膊了。”徒弟张杰看到,刘建国的眼角再次泛起了泪光。

  2019年底,刘建国带领焊接技术创新团队,用时30个月完成磁吸式管道全位置自动焊实芯焊丝焊接、轨道式垂直固定口全位置自动焊、镍基合金自动焊等12项自动化焊接技术创新研发,填补了3项国内技术空白。

  “虽然全自动焊接技术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,但智能化焊接技术研发更要提上日程。”刘建国已经触摸到了智能化焊接技术的门槛。

  2020年春天,十建公司将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提上日程,刘建国成为课题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。凭借近30年的焊接施工作业经验,刘建国为研发合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提供了近千份焊接工艺数据,让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技术研发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。

  智能焊接机器人的3D成像扫描技术是刘建国感到难度最大的攻关课题。400次3D成像扫描试验,仅有1次成功,失败率高达99.75%,这让团队失去了信心。3D成像扫描是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研发的“画龙点睛”之笔,这一难题如果攻克不了,智能焊接机器人就是一堆废铁。

  “技术攻关哪有一次成功的,受到这么点儿挫折,就失去了信心,大家难道要在机器人面前当逃兵吗?”脾气向来温和的刘建国,第一次发了火。在随后的两个月里,刘建国带领研发团队重拾信心,精心寻找3D成像扫描技术失败的原因,终于在优化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中找到了突破口,顺利降伏了20多个制约3D成像扫描技术应用的拦路虎。

  2023年5月6日,国内首台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投入应用,只要焊工们轻轻一按,机器人就可根据程序工作,实现了“一键式”焊接作业。即便如此,他对于数智化焊接技术创新丝毫没有懈怠。

  “智能机器人能走下工作台,自由进行焊接作业吗?机器人感到自己能量消耗殆尽时,可否自己走到太阳底下吸收能量呢?”刘建国遐想着,身后,是智能焊接机器人绽放出来的弧光……